“十五五”问题快答:基础软件是什么?
问题: “十五五”规划意见中提到的“基础软件”是什么?企业为何必须高度关注?
对于多数企业决策者而言,“软件”一词往往与CRM、ERP或各种移动App等直接可感的应用软件划等号。然而,“基础软件”是隐藏在这些应用之下,更为庞大和关键的存在。我们可以用一个城市来类比:
· 中间件(Middleware) 扮演着城市复杂的**管网系统(水、电、气、通信)**角色,它连接着不同的应用和服务,负责消息传递、服务调用、事务处理,确保整个庞大的城市系统能够协同、高效地运转。
“十五五”规划将基础软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背后是基于对全球技术竞争格局和国家经济安全深思熟虑的判断。
基础软件不仅仅是防御工具,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元宇宙等前沿技术,都需要一个高性能、高可靠、且能够深度定制优化的底层软件平台来承载。
· 软硬协同优化:只有掌握了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编译器的核心代码,才能实现与国产CPU、AI芯片等硬件的深度协同优化,最大限度地释放硬件潜能,形成独特的、难以被模仿的整体性能优势。
· 赋能产业数字化:一个自主的基础软件平台,可以更好地与各行各业的特定工艺、流程和数据模型相结合,开发出真正符合中国产业特点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大模型和解决方案,加速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面对基础软件国产化替代的浪潮,企业不应仅仅将其视为一项被动的、应对式的IT替换任务,而应将其视为一次重塑技术架构、优化业务流程、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战略机遇。
CIO和CTO的首要任务,是领导团队对企业现有的IT资产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绘制出详尽的“技术依赖地图”。
· 识别关键风险点:明确哪些业务系统运行在国外的操作系统、数据库或中间件之上?哪些核心产品的研发离不开国外的EDA或CAD软件?这些依赖点一旦被切断,对业务的影响有多大?
· 评估替换成本与周期:对不同的国产基础软件产品进行技术选型和性能评测(POC),科学评估迁移替换所需的时间、人力、财力成本以及可能面临的技术挑战和业务中断风险。
“一刀切”式的全面替换并不可取,企业应采取更为稳健和务实的策略。
· 从非核心业务和新增系统入手:选择对稳定性和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内部管理系统、或新建的创新业务系统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国产基础软件,为团队积累经验、验证技术可行性。
在国产基础软件生态尚在培育壮大的过程中,大型企业用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深度参与产品共创:与国产软件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自身复杂的业务场景作为“试验田”,向厂商反馈真实的使用问题和需求,共同打磨和完善产品,甚至联合开发面向特定行业的解决方案。
· 投资和培育本土创新:通过企业风险投资(CVC)或产业基金,投资那些在基础软件领域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初创公司,既能为自身获取前沿技术,也能为国产软件生态的繁荣贡献力量。
· 培养自主可控的人才队伍:加大对内部技术人员的培训投入,使其掌握国产基础软件的架构、运维和二次开发能力,将外部依赖转化为内部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