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系列二 解码“新质生产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新范式
问题: 从企业角度如何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采取哪些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时,它将从根本上重塑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生存法则。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与挑战,我们建议企业领导者从战略、技术、组织和生态四个层面系统性地采取行动。
(一)战略层面:将创新置于核心(Innovate at the Core)
1. 制定“技术驱动”的业务战略:CEO和董事会必须将技术创新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议题,而非一个支持性功能。应明确企业希望在哪一两个关键技术领域建立领导地位,并围绕此配置资源。
3. 建立创新量化指标: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如收入、利润),还应引入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指标,例如:新产品/服务收入占比、研发投入强度、核心专利数量、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等。
(二)技术与数据层面:构建智能数字底座(Build the Intelligent Digital Foundation)
1. 现代化IT基础设施:加速向云原生架构、微服务和API优先的模式迁移,为上层AI应用和数据分析提供弹性、敏捷、可扩展的技术底座。
2. 实施全面的数据战略:建立一个统一、权威的数据治理框架,确保数据的质量、安全和合规。推广“数据中台”或“数据网格”(Data Mesh)等先进理念,打破数据孤岛,让高质量数据在组织内顺畅流动。
3. 规模化部署AI能力:构建企业级的AI平台和机器学习运维(MLOps)体系,赋能业务部门的“平民开发者”和数据科学家快速开发、部署和管理AI模型,将AI能力融入核心业务流程。
(三)组织与人才层面:打造敏捷创新文化(Foster an Agile Innovation Culture)
2. 推动组织架构敏捷化:打破部门墙,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跨职能“部落”(Tribes)和“小队”(Squads),授权他们端到端地负责一个产品或项目,快速迭代。
3. 培育鼓励试错的文化:领导者需要公开倡导并实践一种“安全失败”(Fail Safely)的文化,鼓励员工进行大胆的实验和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而非惩罚的对象。
(四)生态层面:开放合作与共创(Engage in Open Ecosystems)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超出单一企业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构建和融入创新生态。
1. 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提前布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
2. 战略性投资与并购:通过企业风险投资(CVC)或直接并购,获取有潜力的初创公司的技术、人才和市场渠道。
3. 参与开源社区和行业联盟:积极贡献和利用开源技术,参与行业数据空间和标准制定,共同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产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