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系列四  解码“统筹发展与安全”:新常态下企业韧性增长

快问快答

问题: 企业如何理解贯穿全局的“统筹发展与安全”?在经营中如何注意哪些问题以符合这项要求?

·       理解一:安全不再是“刹车”,而是“底盘”。 传统观念认为,安全措施会拖慢发展速度,是业务的“刹车”。在新范式下,安全被视为承载一切业务发展的“底盘”。一个坚固、可靠的底盘是高速、平稳行驶的前提。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将安全投入视为战略性投资而非运营成本,因为一个安全的运营环境是获取市场信任、实现长期增长的根本保障。

·       理解二:“安全”的内涵被极限扩大。 企业必须认识到,这里的“安全”是一个极其宽泛的“大安全”概念。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网络安全范畴,构成了一个多维矩阵,至少包括:数据安全(合规的收集、存储、使用和跨境流动)、供应链安全(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可控与多元化)、经济安全(稳健的财务状况,防范化解重大经营风险)以及合规安全(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全面遵守)。

·       理解三:这是一项由CEO和董事会直管的“一把手工程”。 由于其全局性和战略性,“统筹发展与安全”绝不能被下放为某个职能部门(如IT或法务)的孤立任务。它必须成为董事会和CEO的核心议程,需要建立跨部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自上而下地推动安全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确保每一位员工都理解并践行安全责任。

展开说明

一、战略范式转变:从“发展优先”到“安全为基”

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浪潮中,企业运营的核心逻辑是效率和成本优先。决策者们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份额。在这个模型中,安全往往被视为一种必要的“合规成本”或在发生问题后才进行补救的“事后措施”。

然而,“统筹发展与安全”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上述范式的终结。它背后是决策层对当前及未来全球环境的深刻洞察: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技术的战略性竞争、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崛起,都使得“安全”的权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

·       风险偏好必须重新校准:过去可以接受的某些供应链或数据处理风险,在今天可能成为颠覆性的“灰犀牛”。

·       增长模式必须更具韧性: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的线性增长模式变得脆弱,企业需要构建能够在冲击下快速恢复的、更具弹性的运营体系。

·       合规成为市场准入的硬门槛:合规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企业能否在中国市场持续经营的“生死线”。

二、企业必须构建的“大安全”能力矩阵

为了适应这一新常态,企业需要系统性地审视和构建其在四个关键维度的安全能力。

(一)数据与网络安全:数字时代的生命线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中,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网络是其流动的血管。此领域的安全要求企业做到:

·       数据全生命周期合规:严格遵守中国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共享、销毁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合法合规,特别是要对“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进行精准识别和最高级别的保护。

·       数据跨境流动的审慎管理: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全球数据集中存储和处理的习惯。在华业务产生的数据原则上应在境内存储,任何出境需求都必须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的安全评估或标准合同等法定路径,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红线。

·       主动防御的网络安全体系:从被动地应对攻击,转向建立基于“零信任”架构、拥有持续监控和快速响应能力的主动防御体系。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威胁预测和自动化处置,保障核心业务系统7x24小时的安全运行。

(二)供应链安全:全球化逆风中的韧性基石

供应链是现代企业的命脉,其安全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连续性和市场的稳定性。

·       供应链的透明化与可追溯:企业必须投入资源,绘制详尽的供应链地图,不仅要了解一级供应商,更要穿透到二级、三级甚至更深层次,识别出那些隐藏的、可能被“卡脖子”的关键节点。

·       多元化与本土化布局:坚决摒弃对单一供应商或单一地区的过度依赖。积极推行“N+1”的供应商策略,为关键物料和技术寻找可靠的国内备份或替代方案(“国产化替代”),同时在区域布局上考虑“中国+N”模式,增强全球供应链的抗冲击能力。

·       加强对供应商的安全审计:将安全要求延伸至整个供应链,对供应商的网络安全状况、合规水平进行定期审计,确保整个价值链的安全水平一致。

(三)运营与经济安全:企业持续经营的压舱石

这要求企业回归经营的基本面,确保自身健康、稳健,能够抵御经济周期的波动。

·       审慎的财务管理:避免过度依赖杠杆,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和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在进行重大投资或并购时,充分评估其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

·       完善的业务连续性计划(BCP):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设备故障等各类潜在的运营中断风险,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和灾备方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核心业务。

(四)合规安全:在规则边界内自由航行的许可证

在强监管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合规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空间。

·       建立动态的法规跟踪机制: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快速演进,企业必须建立专业的团队或借助外部智库,实时跟踪立法和执法的最新动态,确保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法律允许的框架内。

·       将合规融入业务流程:推动“合规左移”,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合同签订等业务前端环节就植入合规审查节点,而不是等到事后再去补救。

·       培养全员合规文化: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宣导,让“合(法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五、结论

总而言之,“统筹发展与安全”为所有在华企业设定了一个全新的、不可逆转的经营背景。它要求企业领导者进行一场深刻的思维革命:必须彻底摒弃将发展与安全对立或割裂的旧观念,转而将二者视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体两翼,相互支撑。安全不再是发展的成本,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前提;发展也不再是无序的扩张,而是在安全轨道上有序、可持续的增长。

对于寻求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那些能够率先完成这一战略转型的企业,将能够构建起强大的“安全护城河”。这种护城河不仅能帮助企业抵御外部的风险与冲击,更能赢得监管机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深度信任。在未来的竞争中,这种基于安全和韧性的信任,将转化为最宝贵的品牌资产和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行稳致远。

首页    快问快答    “十五五”规划系列四  解码“统筹发展与安全”:新常态下企业韧性增长
发布时间:2025-10-24 15:14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