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系列四 解码“统筹发展与安全”:新常态下企业韧性增长
问题: 企业如何理解贯穿全局的“统筹发展与安全”?在经营中如何注意哪些问题以符合这项要求?
· 风险偏好必须重新校准:过去可以接受的某些供应链或数据处理风险,在今天可能成为颠覆性的“灰犀牛”。
· 增长模式必须更具韧性: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的线性增长模式变得脆弱,企业需要构建能够在冲击下快速恢复的、更具弹性的运营体系。
· 合规成为市场准入的硬门槛:合规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企业能否在中国市场持续经营的“生死线”。
为了适应这一新常态,企业需要系统性地审视和构建其在四个关键维度的安全能力。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中,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网络是其流动的血管。此领域的安全要求企业做到:
· 主动防御的网络安全体系:从被动地应对攻击,转向建立基于“零信任”架构、拥有持续监控和快速响应能力的主动防御体系。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威胁预测和自动化处置,保障核心业务系统7x24小时的安全运行。
供应链是现代企业的命脉,其安全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连续性和市场的稳定性。
· 供应链的透明化与可追溯:企业必须投入资源,绘制详尽的供应链地图,不仅要了解一级供应商,更要穿透到二级、三级甚至更深层次,识别出那些隐藏的、可能被“卡脖子”的关键节点。
· 加强对供应商的安全审计:将安全要求延伸至整个供应链,对供应商的网络安全状况、合规水平进行定期审计,确保整个价值链的安全水平一致。
这要求企业回归经营的基本面,确保自身健康、稳健,能够抵御经济周期的波动。
· 审慎的财务管理:避免过度依赖杠杆,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和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在进行重大投资或并购时,充分评估其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
· 完善的业务连续性计划(BCP):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设备故障等各类潜在的运营中断风险,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和灾备方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核心业务。
在强监管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合规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空间。
· 建立动态的法规跟踪机制: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快速演进,企业必须建立专业的团队或借助外部智库,实时跟踪立法和执法的最新动态,确保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法律允许的框架内。
· 将合规融入业务流程:推动“合规左移”,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合同签订等业务前端环节就植入合规审查节点,而不是等到事后再去补救。
· 培养全员合规文化: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宣导,让“合(法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