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系列五 解码“高质量发展”:企业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创造
快问快答
问题: 企业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
· 理解一:这是一次企业“记分卡”的重定义。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已从单一的“增长速度”(营收、市场份额),扩展为一个多维度的“发展质量”记分卡。这张新记分卡的关键指标包括:创新产出(研发投入强度、高价值专利)、盈利能力与效率(利润率、人均产值、资产回报率)、绿色绩效(单位产出能耗、碳排放强度)以及社会价值(员工满意度、客户净推荐值、供应链韧性)。
· 理解二:其根本动力源自“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即“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发展路径必须从依赖资本扩张和成本优势,切换到依靠技术突破、数据驱动和模式创新。研发部门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价值创造的核心引擎;数据不再是IT资产,而是驱动决策和创新的战略资源。
· 理解三:它要求从“股东优先”走向“利益相关者共赢”。 高质量发展内嵌了共同富裕和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孤立地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必须将客户、员工、合作伙伴、社会和环境的福祉纳入其核心价值主张。一个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创造综合价值的企业,才被认为是真正“高质量”的。
展开说明
一、范式重塑:从“做大”到“做强”的时代分野
对于习惯了高速增长环境的企业领导者而言,理解“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一次深刻的思维模式“格式化”。过去的成功法则——“规模为王”,即通过大规模投资、价格战和渠道扩张来抢占市场份额——正在迅速失效。新时代的竞争逻辑,是基于“价值为本”的“做强”哲学。
这一转变的本质,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切换。传统增长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如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而高质量发展则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提升,即通过技术进步、优化管理和高效配置资源,用同样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
· 利润来源的改变:利润不再主要源于“规模红利”或“成本红利”,而越来越多地源于“技术红利”(专利授权、高附加值产品)、“品牌红利”(客户忠诚度、溢价能力)和“效率红利”(卓越的运营管理)。
· 竞争壁垒的重构:市场壁垒不再仅仅是资金和渠道,而是难以复制的核心技术、独特的品牌文化、高效的数据智能以及有韧性的生态网络。
二、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战略支柱
尚参认为,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以下四个战略支柱,系统性地重构其业务体系。
· 知识产权的战略化管理:将专利申请和管理从法务部门的防御性工作,提升为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高质量的专利布局,不仅可以保护自身创新成果,还可以通过许可、交叉授权等方式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 组织与流程的敏捷重塑:技术工具的引入必须伴随着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的变革。打破部门墙,建立跨职能的敏捷团队,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在“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硬约束的背景下,绿色发展不再是企业的“选修课”,而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
· 将ESG融入核心战略:企业应建立由董事会领导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管理体系,将碳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供应链可持续性等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同等规划、同等考核。
· 拥抱循环经济模式:从传统的“开采-制造-使用-废弃”的线性模式,转向“设计-再利用-再循环”的闭环模式。通过生态设计减少资源消耗,通过回收体系实现产品再生,在降低环境影响的同时开辟新的商业机会。
· 打造绿色品牌形象:积极拥抱绿色发展的企业,不仅能规避未来的碳税和环境监管风险,还能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并在日益重视环保的消费者心中建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将其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 从“管理员工”到“赋能员工”:投资于员工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建立公平、包容、健康的工作环境。一个拥有高敬业度、高技能水平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创新和效率的根本源泉。
·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超越简单的产品交易,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体验和长期的价值。通过深度理解客户需求,与之建立信任关系,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作为核心的衡量指标。
· 构建负责任的供应链:将劳工权益、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标准延伸至整个供应链,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