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系列五 解码“高质量发展”:企业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创造

 

 

快问快答

问题: 企业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

·       理解一:这是一次企业“记分卡”的重定义。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已从单一的“增长速度”(营收、市场份额),扩展为一个多维度的“发展质量”记分卡。这张新记分卡的关键指标包括:创新产出(研发投入强度、高价值专利)、盈利能力与效率(利润率、人均产值、资产回报率)、绿色绩效(单位产出能耗、碳排放强度)以及社会价值(员工满意度、客户净推荐值、供应链韧性)。

·       理解二:其根本动力源自“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即“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发展路径必须从依赖资本扩张和成本优势,切换到依靠技术突破、数据驱动和模式创新。研发部门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价值创造的核心引擎;数据不再是IT资产,而是驱动决策和创新的战略资源。

·       理解三:它要求从“股东优先”走向“利益相关者共赢”。 高质量发展内嵌了共同富裕和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孤立地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必须将客户、员工、合作伙伴、社会和环境的福祉纳入其核心价值主张。一个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创造综合价值的企业,才被认为是真正“高质量”的。

展开说明

一、范式重塑:从“做大”到“做强”的时代分野

对于习惯了高速增长环境的企业领导者而言,理解“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一次深刻的思维模式“格式化”。过去的成功法则——“规模为王”,即通过大规模投资、价格战和渠道扩张来抢占市场份额——正在迅速失效。新时代的竞争逻辑,是基于“价值为本”的“做强”哲学。

这一转变的本质,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切换。传统增长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如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而高质量发展则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提升,即通过技术进步、优化管理和高效配置资源,用同样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

·       利润来源的改变:利润不再主要源于“规模红利”或“成本红利”,而越来越多地源于“技术红利”(专利授权、高附加值产品)、“品牌红利”(客户忠诚度、溢价能力)和“效率红利”(卓越的运营管理)。

·       竞争壁垒的重构:市场壁垒不再仅仅是资金和渠道,而是难以复制的核心技术、独特的品牌文化、高效的数据智能以及有韧性的生态网络。

二、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战略支柱

尚参认为,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以下四个战略支柱,系统性地重构其业务体系。

(一)支柱一:创新驱动——构建内生增长引擎

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

·       从应用创新到基础创新:企业研发策略需要从侧重于商业模式和应用层面的“敏捷创新”,向更深层次的“硬核创新”延伸。这意味着要增加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投入,即使这些投入短期内无法直接转化为收入,但它们是构筑长期技术护城河的关键。

·       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意识到单一企业无法解决所有技术难题,领先企业正在从封闭的内部研发,转向构建与高校、科研院所、初创公司和行业伙伴的开放式创新网络。通过联合研发、产业联盟、企业风险投资(CVC)等方式,整合全球创新资源。

·       知识产权的战略化管理:将专利申请和管理从法务部门的防御性工作,提升为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高质量的专利布局,不仅可以保护自身创新成果,还可以通过许可、交叉授权等方式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二)支柱二:数字赋能——追求卓越运营效率

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       全链路的智能化改造:利用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通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的全价值链。实现智能排产、预测性维护、自动化质量控制和智慧物流,从而极致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产品质量。

·       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建立强大的数据中台和商业智能(BI)体系,让数据成为企业上至战略决策、下至日常运营的“通用语言”。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进行产品定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定价策略,通过算法模型预测市场趋势,全面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       组织与流程的敏捷重塑:技术工具的引入必须伴随着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的变革。打破部门墙,建立跨职能的敏捷团队,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三)支柱三:绿色低碳——打造可持续竞争力

在“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硬约束的背景下,绿色发展不再是企业的“选修课”,而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

·       将ESG融入核心战略:企业应建立由董事会领导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管理体系,将碳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供应链可持续性等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同等规划、同等考核。

·       拥抱循环经济模式:从传统的“开采-制造-使用-废弃”的线性模式,转向“设计-再利用-再循环”的闭环模式。通过生态设计减少资源消耗,通过回收体系实现产品再生,在降低环境影响的同时开辟新的商业机会。

·       打造绿色品牌形象:积极拥抱绿色发展的企业,不仅能规避未来的碳税和环境监管风险,还能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并在日益重视环保的消费者心中建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将其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四)支柱四:以人为本——创造综合社会价值

高质量发展最终要回归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       从“管理员工”到“赋能员工”:投资于员工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建立公平、包容、健康的工作环境。一个拥有高敬业度、高技能水平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创新和效率的根本源泉。

·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超越简单的产品交易,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体验和长期的价值。通过深度理解客户需求,与之建立信任关系,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作为核心的衡量指标。

·       构建负责任的供应链:将劳工权益、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标准延伸至整个供应链,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价值革命。它要求企业领导者彻底告别对“速度与激情”的路径依赖,转而拥抱一种更复杂、更长期主义但最终也更具韧性的成功哲学。这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转型,更是一场关乎企业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对于所有在中国市场的参与者而言,这是一个关键的战略分岔口。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并主动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企业——即那些真正将创新作为信仰、将效率作为习惯、将绿色作为底色、将责任作为担当的企业——将能成功穿越经济周期的迷雾。它们不仅能在中国经济的新篇章中赢得市场,更将赢得时代与社会的尊重,从而实现基业长青。而那些固守旧有模式、迟疑不决的,则将在这一轮结构性的大浪淘沙中,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风险。

首页    快问快答    “十五五”规划系列五 解码“高质量发展”:企业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创造
发布时间:2025-10-24 15:14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