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系列三 解码“双循环”:企业在中国市场重塑韧性与增长
快问快答
问题: 企业如何理解以内需为基点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采取哪些措施适应这一新格局?
· 理解一:这是一次战略重心的“由外转内”。 “双循环”的根本出发点是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自主性,减少对外部市场和技术的过度依赖。这意味着政策、资源和市场机会将优先向服务国内需求、补强国内产业链短板的领域倾斜。企业必须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已从“全球价值链的一环”升级为“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核心市场”。
· 理解二:它不是“关门”,而是“筑巢引凤”。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于放弃“国际循环”。恰恰相反,它是要通过做强国内市场这个“巢”,吸引全球高端要素(技术、资本、人才)这群“凤”进来,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单纯的商品贸易壁垒可能减少,但围绕技术、数据、标准的战略性竞争将加剧。
· 理解三:它要求企业从“全球标准化”转向“深度本土化”。 在新格局下,能够精准洞察并满足中国本土消费者独特需求、深度嵌入本地供应链网络、符合中国数据安全与合规要求的企业将获得巨大优势。这要求企业进行一场从供应链、研发、营销到组织架构的全方位本土化变革,将中国业务单元从一个“执行者”转变为一个拥有高度自主权的“决策者”。
展开说明
一、“双循环”战略的本质与驱动力
“双循环”战略,全称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尚参识别到的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在华企业运营环境的最重要宏观战略之一。企业高管层必须超越字面理解,洞察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一)外部驱动力: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防火墙”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都凸显了传统全球化线性供应链的脆弱性。中国提出“双循环”,首先是基于风险管理的底线思维,意在构建一个强大的内部经济“缓冲垫”和“备份系统”,确保在外部环境极端恶化的情况下,国民经济仍能平稳运行。这对企业的直接影响是,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权重,在很多领域已超越了单纯的“成本”考量。
(二)内部驱动力:经济发展的自然演化
经过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其经济增长的动力,自然而然地需要从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外向型”模式,转向更多依靠内部消费和服务业的“内生型”模式。因此,“双循环”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旨在释放其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新格局下企业面临的三大根本性转变
“双循环”战略将系统性地重塑企业的运营环境,我们识别出以下三个核心领域的根本性转变。
(一)供应链:从“全球最优”到“多元韧性”
旧范式下,企业追求的是全球化布局下的成本最优化,形成“长链条、跨国界”的供应链体系。在新格局下,这一模式正面临挑战。企业必须转向构建更加多元、有韧性的供应链网络。
· “In China, for China”模式兴起:为服务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建立独立、完整、闭环的本地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到最终组装,尽可能在中国境内完成,以规避关税壁垒和地缘政治风险。
· 区域化与“短链化”:即便对于全球市场,企业也在考虑将供应链从单一的“中国中心”模式,向“中国+越南/墨西哥”等多中心的区域化布局转变,缩短物理距离,提高响应速度和抗风险能力。
(二)创新:从“全球适配”到“本土原创”
过去,许多跨国公司的模式是“全球研发,中国适配”,即将在总部研发的产品进行本地化修改后引入中国市场。在新格局下,这种模式的有效性正在递减。
· 市场需求驱动创新:中国消费者,特别是Z世代,在数字化体验、消费偏好和文化认同上表现出独特性。“国潮”兴起、对即时满足的追求等趋势,要求企业必须将研发前端直接设在中国,从源头上进行“本土原创”。
· 技术生态驱动创新:中国在5G、人工智能应用、移动支付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数字生态系统。企业若想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深度融入这个生态,与本土的科技巨头、初创公司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数据与合规:从“全球通用”到“本地合规”
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全面实施,中国已建立起全球最严格的数据治理体系之一。
· 数据主权与跨境流动: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其全球数据架构,确保在华运营产生的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在本地存储。任何数据的跨境传输都需经过严格的合规评估,这深刻影响了全球协同办公、统一CRM系统等IT架构的部署。
· 算法与标准合规:对算法推荐、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的监管也在加强,企业需要确保其技术应用不仅高效,而且公平、透明、合规。
三、企业适应“双循环”新格局的行动框架
面对上述转变,企业不能被动等待,必须主动变革。尚参建议客户围绕以下四个领域制定清晰的行动计划:
(一)战略层面:重塑中国市场定位
· 提升中国业务单元的战略地位:将中国市场从一个简单的“销售区域”提升为具有高度自主权的“第二本土市场”,赋予本地管理团队更大的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
· 开展情景规划与压力测试:针对不同的地缘政治和市场演变情景(如供应链中断、技术脱钩等),进行压力测试,评估业务韧性,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运营层面:打造韧性敏捷的本土能力
· 供应链“双轨制”:对于关键零部件和技术,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并培育本土二级、三级供应商,实现“国产替代”;另一方面,也要维持海外供应渠道作为备份,形成“一主一备”或“多点供应”的韧性结构。
· 产品开发“中国速度”:借鉴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敏捷开发模式(Agile),建立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反馈、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产品创新流程。
(三)技术层面:构建独立合规的数字底座
· 投资本地化数字基础设施:与中国的云服务商合作,构建符合监管要求的本地数据中心和IT架构。对于无法在本地部署的全球核心系统,应探索通过API等方式进行安全的数据交互。
· 设立首席数据合规官:任命专门的负责人或团队,持续跟踪中国的法律法规变化,确保企业的数据处理活动100%合规,将合规风险降至最低。
(四)组织层面:赋能并信任本土人才
· 深化人才本土化:在管理层、研发、市场等关键岗位上,大胆任用了解中国市场的本地人才,并建立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
· 搭建跨文化沟通桥梁:加强总部与中国团队之间的沟通与信任,确保全球战略能够被本地团队充分理解,同时本地市场的洞察也能顺畅地反馈至全球总部,形成良性互动的决策循环。
五、结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指导中国未来十到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长期性战略。它所引发的结构性变化,对所有在华企业而言,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深刻考验。那些依然沿用旧地图,试图在中国这片新大陆上航行的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适应“双循环”的核心,是从思维模式上完成一次彻底的跃迁:从将中国视为全球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转变为将其视为一个独立且完整的棋局。在这盘新棋局中,成功的关键不再是简单地执行总部的全球战略,而是要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将自身打造为中国经济生态中一个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无疑需要巨大的战略决心和资源投入,但对于任何希望在中国市场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这笔投资不仅是值得的,更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