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系列六 解码“科技自立自强”:企业在新竞争格局下的生存与创新之道
快问快答
问题: 企业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 理解一:这是从“技术应用者”到“技术创造者”的身份转变。 过去,许多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快速集成、应用甚至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而“科技自立自强”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从0到1的原创能力和从1到N的工程化能力。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将自身定位从全球技术生态的“消费者”转变为“贡献者”乃至“引领者”,竞争的焦点从市场渠道转向了核心专利与底层技术。
· 理解二:它是一场“防御性”与“进攻性”并举的战略布局。 防御层面,核心是保障供应链安全,在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领域建立备用方案或实现自主可控,确保在极端外部环境下业务能够连续运营。进攻层面,则是要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新能源等新兴赛道上,通过前瞻性布局和持续高强度投入,形成与国际巨头并跑甚至领跑的技术优势,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 理解三:这是一项成本高昂、周期漫长的系统工程,而非短期项目。 实现技术自立自强需要巨大的、持续的研发投入,且往往伴随着极高的不确定性和失败风险。它不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而需要企业在战略层面将其置于最优先位置,并进行彻底的组织变革,建立能够容忍失败、鼓励长期主义的创新文化和考核机制,这考验的是企业领导者的战略耐性和决心。
展开说明
一、从“全球协作”到“战略自主”的范式革命
对于在过去三十年全球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科技自立自强”的提出,不啻为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旧有的成功范式建立在全球化分工、自由贸易和技术无障碍流动的基础之上,企业可以通过全球采购、技术引进、合资合作等方式,高效地获取所需的技术、设备和人才,从而聚焦于自身擅长的制造、市场或商业模式创新。
然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摩擦、关键技术的“武器化”以及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对供应链的冲击,已经彻底动摇了这一范式的基础。技术脱钩的风险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在这一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强”应运而生,其核心逻辑是从过去追求“效率最优”的全球协作模式,转向追求“安全与韧性”为前提的战略自主模式。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必须重新评估和定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过去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是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高效的“集成者”或“加工者”。
·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难以被替代、不受制于人的“硬核技术”。
二、“自立自强”对企业的双重含义:生存底线与发展高线
企业领导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并非一个单一维度的目标,而是具有防御和进攻双重战略内涵。
(一)作为生存底线:构建企业运营的“免疫系统”
这是“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最直接的要求。它要求企业全面审视自身的业务流程和供应链,识别出那些一旦被“断供”就会导致业务瘫痪的“致命要害”(Choke Points),并着手构建企业的技术“免疫系统”。
· 精准识别风险点:企业需要绘制一张详尽的“技术依赖地图”,不仅要标明直接依赖的国外软件、芯片、材料和设备,更要穿透多级供应链,找出那些隐藏在深处的、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技术瓶颈。
· 实施“备胎计划”与“国产化替代”: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点,必须启动系统性的替代计划。这并非要求一步到位地全部替换,而是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场景的策略。例如,在非核心业务系统中先行先试国内软件,逐步积累经验;对于关键硬件,积极与国内供应商建立联合研发项目,从设计阶段就开始深度合作,共同培育成熟的本土供应链。这是一个长期且艰苦的过程,需要战略性的耐心和投入。
(二)作为发展高线:抢占未来产业的“新大陆”
“科技自立自强”的更高层次目标,并非仅仅是“补短板”,更是要“锻长板”。它鼓励企业在全球技术竞赛格局尚未完全固化的新兴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 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合成生物学、商业航天、下一代通信技术等领域,全球技术路线仍在探索之中,领先优势尚未被锁定。这为有远见的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战略研究部门,紧密跟踪全球前沿技术动态,选择与自身主营业务相关、且具备一定基础的赛道进行前瞻性布局和“非对称”投入。
· 从追随标准到参与制定标准:在这些新兴领域,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和市场主导权。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内乃至国际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标准,从而构建起以我为主的技术生态。
三、企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四维行动框架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尚参建议企业客户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全面的行动框架:
(一)战略维:重塑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
· 将R&D提升至核心战略地位:CEO必须亲自领导科技战略的制定,将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等指标作为企业最关键的北极星指标之一。研发部门需要从一个支持性的成本中心,转变为驱动企业未来增长的核心价值创造中心。
· 建立“耐心资本”的投资逻辑:董事会和管理层需要建立对长周期、高风险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容忍度。可以设立独立的创新基金或内部孵化器,采用风险投资(VC)的模式来管理这些前沿项目,允许一定比例的失败。
(二) 研发维: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体系
· 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迭代”的全链条研发能力:不仅要重视能快速产生商业回报的产品开发,更要投入资源建立应用基础研究团队,探索下一代技术。
· 从“闭门造车”到“开放式创新”:积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与顶尖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投资或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初创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成立产业技术联盟,集中力量解决共性技术难题。
(三)供应链维:打造韧性可控的供应网络
· 实施供应链的战略性管理:将供应链管理部门从一个执行采购任务的职能部门,提升为参与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部门。对核心供应商进行战略性投资或股权绑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培育本土供应商生态:不仅仅是简单地切换供应商,而是要深度赋能本土供应商。向其开放部分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支持,帮助其成长,共同构建一个强大而有韧性的本土供应链生态。
(四)人才与文化维:培育鼓励创新的土壤
· 打响全球顶尖科技人才争夺战: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酬激励体系(如股权、期权),吸引和留住世界级的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工程师文化”,给予技术人才充分的尊重和自主权。
· 系统性重塑员工技能:启动大规模的员工技能提升计划,特别是提升全员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素养,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工作方式变革。
· 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创新文化: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公开表彰那些敢于挑战难题、即使失败了也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团队和个人,将“试错”视为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成本。
五、结论
“科技自立自强”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指标,更是一种全新的生存哲学和发展范式。它深刻地重塑了企业的竞争环境、风险图谱和成功要素。对企业领导者而言,这既是一场严峻的“压力测试”,考验其战略远见和组织变革的魄力,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那些能够深刻洞察这一趋势,并果断采取行动的企业,将能够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完成一次“进化”。它们将通过构建坚实的技术底座,摆脱外部依赖,获得真正的战略自主权。更重要的是,它们将在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抓住成为下一代技术领导者的机会,不仅在中国市场建立起难以撼动的竞争壁垒,更有可能在全球舞台上,以技术创造者的身份,定义未来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