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系列七 解码“全面深化改革”:企业重塑治理

快问快答

问题: 企业如何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如何在企业内实现这一目标?

·       理解一:这是一场从“政策依赖者”到“市场竞争者”的身份重塑。 改革的核心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意味着过去依靠获取特殊牌照、补贴或利用区域政策洼地生存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将战略基点从“读懂政策”转向“读懂市场”,将核心竞争力从“关系和资源”转向“技术、品牌和效率”,真正成为独立的、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       理解二:这是一次从“模糊地带”到“透明规则”的营商环境变迁。 “新突破”意味着要打破行政垄断、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潜规则”的空间被大幅压缩,而基于法律和契约的“明规则”成为商业活动的根本准绳。企业的成功将更多地取决于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非其他非市场因素。

·       理解三:这是一场从“内部人控制”到“现代化治理”的深刻变革。 国家层面的改革最终需要微观主体的响应才能落地。企业要实现“新突破”,就必须向内开刀,对自身的治理结构、决策机制、激励体系和企业文化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这要求企业从粗放的家族式或行政化管理,转向权责清晰、科学高效、风险可控的现代化公司治理。

展开说明

一、时代背景:从“增量改革”到“制度重构”

企业高管必须认识到,当前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有着本质不同。过去的改革更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增量改革”,允许甚至鼓励“双轨制”和“灰色地带”的存在,以减小改革阻力。而今天的“新突破”,则是一场旨在构建长久制度框架的“存量改革”和“制度重构”。其核心特征是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这意味着企业面临的不再是零散的政策调整,而是一个全新的、更加规范和可预期的商业“操作系统”。

在这个新的操作系统中,核心关键词是:

·       产权保护:强化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稳定企业家的长期投资信心。

·       公平竞争: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确保所有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       要素市场化配置:让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

二、企业内部改革的“三大战役”

要与国家改革的宏大叙事同频共振,企业必须在内部打赢三场关键的“改革战役”。

(一)战役一:公司治理现代化——从“人治”到“法治”

这是企业内部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决定企业能否行稳致远的基础。

·       厘清“三会一层”权责边界:对于现代公司而言,必须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不能出现“董事长一言堂”或“内部人控制”的局面。董事会应真正成为企业战略的决策者和经理层的监督者,引入独立董事、设立专业委员会(如审计、提名、薪酬委员会)是关键举措。

·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打破“论资排辈”和“任人唯亲”的桎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业绩为核心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招聘、契约化的管理、差异化的薪酬和规范化的退出机制,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来管理企业。

·       构建系统性风险与合规体系:在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合规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必须建立由董事会直管的、覆盖财务、法务、税务、数据安全、ESG等全方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合规部门不能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应成为参与重大决策、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核心部门。

(二)战役二:运营机制市场化——从“指令”到“激励”

如果说治理是“骨架”,那么运营机制就是“肌肉和神经”,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和活力。

·       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在企业内部,资本、人才、技术等稀缺资源,应更多地通过基于投资回报率(ROI)的内部竞争机制来配置,而不是依靠行政指令或部门博弈。让最有潜力的业务单元和创新项目获得最多的资源支持。

·       激励约束机制的根本性变革:这是激发组织活力的核心。必须彻底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一方面,要建立与价值创造紧密挂钩的短期和中长期激励体系,大胆采用股权激励、期权、限制性股票、超额利润分享等工具,使核心员工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机制,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常态。

·       内部组织的“平台化”与“敏捷化”:为了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企业需要打破僵化的科层制。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经验,推动组织向“大平台+小前端”的模式转型。平台负责提供通用的技术、数据和资源支持,而直接面向客户的前端团队则被充分授权,像一个个独立的“作战单元”一样,敏捷地响应市场需求。

(三)战役三:企业文化的开放与透明——从“封闭”到“共生”

文化是改革最深层、最持久的驱动力,决定了改革能否真正深入人心。

·       拥抱透明,内外兼修:对内,要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让员工了解公司战略、财务状况和决策过程,营造“人人都是经营者”的氛围。对外,要加强与投资者、客户、供应商和公众的沟通,特别是上市公司,要以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来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

·       从管控文化到赋能文化:管理者的角色需要从“监督者”和“指令发布者”,转变为“服务者”和“赋能者”。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为一线员工提供资源、扫清障碍、激发潜能,而不是层层设卡、事事审批。

·       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创新就意味着被淘汰。企业必须在文化中植入鼓励创新、容忍合理失败的基因。建立“安全”的创新实验空间,对失败的项目进行复盘学习而非惩罚问责,才能让创新的火花持续涌现。

五、结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对企业而言,既是一场深刻的外部环境重塑,更是一次强烈的内部变革号召。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可以依靠特殊资源、利用规则漏洞、在模糊地带野蛮生长的时代;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一个必须依靠真实能力、卓越治理、在阳光下公平竞争的时代。

对于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来说,这绝非被动的合规压力,而是实现自我进化、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黄金机遇。那些能够主动拥抱改革、勇敢地对自身进行“刮骨疗毒”式变革的企业,将能够卸下沉重的历史包袱,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而有韧性的组织。它们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的新规则,更将具备在全球舞台上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技的真正实力。这场内外联动的改革,最终将筛选出中国经济未来的“冠军企业”。

首页    快问快答    “十五五”规划系列七 解码“全面深化改革”:企业重塑治理
发布时间:2025-10-24 15:14

评论区